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总结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2.ppt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总结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总结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2.ppt(22页珍藏版)》请在知享网上搜索。
1、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学习总结,知识导图 整体架构,学会解题 体验高考,线索归纳 思维整合,内容索引,知识导图 整体架构,线索归纳 思维整合,1.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了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它作为应战解危的非常措施是成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项发展生产力的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2、尝试是失败的。,线索梳理,一、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的三大实验,2.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1)一个勇敢的调整,(2)核心:通过市场机制来建设社会主义。,3.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1)斯大林探索的途径: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阶级斗争尖锐化。(2)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点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二、20世纪苏俄(苏联)经济政策与改革,全面认识斯大林模式,重点突破,1.含义:斯大林模式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这一体制因形成
3、于斯大林执政时期,因此被称为“斯大林模式”。2.形成原因:斯大林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1)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2)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于集中的重要客观因素。,(3)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则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4)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以及理论上的失误等。3.特征:这种体制在经济方面的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它在政治方面的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和法制。4.影响:它同当时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基本适应的,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大规模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时期发挥了有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总结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2 第七 单元 苏联 社会主义建设 总结 课件 北师大 必修
